糖尿病合并脂肪肝别乱用药!2025指南GLP-1选药、医保+全管理攻略
社区医院里,王大叔攥着化验单红了眼眶:“吃5年二甲双胍习惯了,现在ALT 80U/L查出脂肪肝,医生让换GLP-1,这药贵,万一不管用咋办?”
社区医院里,王大叔攥着化验单红了眼眶:“吃5年二甲双胍习惯了,现在ALT 80U/L查出脂肪肝,医生让换GLP-1,这药贵,万一不管用咋办?”
很多糖尿病患者以为,只要不吃糖、不碰甜点,血糖就稳了。但门诊里,血糖反复波动的却总是那些“吃得很小心”的人。这就引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:糖尿病恶化的罪魁祸首,真的是糖吗?
餐桌上的热闹背后,藏着一些身体传出的“求救信号”。有时候,一个人吃饭时的小动作,可能就是健康亮红灯的提示。糖尿病这个“隐形杀手”,其实有个肉眼可见的特征,只要细心观察,就藏在日常吃饭的细节中。
“我血糖控制得挺好,偶尔吃点零食怎么了?”这是不少糖尿病患者常挂在嘴边的话。“偶尔”一旦没有边界,往往就成了健康的隐形杀手。
张大叔55岁,糖尿病8年,体检查出脂肪肝。医生建议吃他汀时,他犯了难:“血糖不稳,吃这药会不会更糟?”你是不是也有同样顾虑?其实比“要不要吃”更重要的是“怎么理性权衡”——2025年美国糖尿病协会(ADA)新指南给了明确答案。
近日,SURMOUNT-1研究事后分析结果于Diabetes Care期刊发表,研究显示:在肥胖或超重人群中,GIP/GLP-1双受体激动剂替尔泊肽能够显著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β细胞功能,有助于预防或延缓2型糖尿病的发生。
细胞 糖尿病 胰岛素 diabetescare 细胞功能 2025-09-03 20:27 3
68岁的老张可是出了名的“模范糖友”,自从5年前确诊糖尿病,他就开始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控制饮食,就连最爱的白酒都戒了,每天按时吃药,血糖控制得一直都不错。
有些人天天关注米饭、馒头,却忽略了生活里那些隐形的“血糖杀手”。他们往往自信地说:“我都不喝甜饮料了,还能怎样?”但糖尿病的加速恶化,核心还真不在这里。
天一凉,晨练的人又多了起来。有人快走,有人打太极,还有人手里攥着个血糖仪,边走边看。血糖这事儿,不少人是从朋友嘴里听来的。
冠状动脉疾病(CAD)是心力衰竭(HF)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。CAD是糖尿病(DM)的常见并发症,也是DM引起心脏结构改变的主要机制。然而,即使在没有明显CAD情况下,DM也可能与其他危险因素共同作用,导致左室功能障碍和HF发生。既往发表的心脏组学在衰老中的应用
糖尿病管理正面临从血糖控制向心肾结局综合优化的转型挑战,创新策略与实践经验成为提升医疗质量的关键。在并发症防治、分级诊疗衔接及新药应用等方面,基层与医院的协同亟需深化。值此背景下,“2025糖尿病高质量管理能力提升(EMA)”项目示范医院参访来到重庆医科大学附
在第四届“西湖论糖”会议上,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温俊平教授围绕“心血管-肾脏-代谢综合管控:如何实现Treat to Success”进行了精彩报告,从患病现状、临床证据、治疗理念转变再到药物策略重构,系统阐述了糖尿病合并多系统慢病的整体管理逻辑。温教授指出,
天一凉,人的毛病就容易“冒头”,尤其是糖尿病患者。门诊这几天,接连收了三个因为延误治疗而出现严重并发症的糖友,有位老伯甚至来不及进ICU,三天内就走了。不是吓人,是提醒:立秋之后,糖尿病人的身体,跟其他人不一样,容不得一点儿拖延。
糖尿病,三个字说出来轻飘飘,身体里却是沉甸甸。一位病理学专家团队连续追踪解剖了137名糖尿病死亡患者,发现一个扎心现实:这些人,虽然年龄、职业、性格各异,但他们的身体里,留下了惊人一致的“痕迹”。不是巧合,是规律。更不是命运,而是过程。
今天(9月3日)19:00—20:00,“上海长宁”APP将与上海市同仁医院“大虹桥·同仁荟健康直播”共同直播:“甜蜜”的视觉危机——糖尿病如何偷走光明。
为了增强我县居民的健康意识和提升健康素养水平,洋县人民医院联袂华商报二三里,共同打造了《健康“医”声》直播问诊栏目。我们将邀请我院资深专家及骨干医师,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直播,向公众普及疾病预防知识和健康生活理念。
她倒是挺淡定地说:“哎呀,我邻居老李的血糖都十几了,也活得好好的,他还说糖尿病不治更好,不用吃药省事。”我那一刻真有点哭笑不得,这种说法其实在网上挺多人信的,还真不是她一个人这么说。
原本是为了控糖服用二甲双胍,却发现自己体重一天天往下掉,有人还挺高兴,觉得是“药到瘦除”;但也有人开始慌了神:“这是不是身体出问题的信号?”这时候,就得停下来认真想一想:瘦,真的是件好事吗?
凌晨一点的朋友圈还热闹非凡,有人晒宵夜,有人刷短视频,有人加班写PPT。可你知道吗?哪怕只是晚睡一小时,身体也可能悄悄“记仇”,尤其是对血糖已经摇摇欲坠的人来说。
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,以肢体麻木、疼痛、感觉异常为主要表现,严重影响生活质量。治疗需遵循“病因控制+神经修复+对症缓解”原则,合理选用神经营养、改善循环及止痛药物,同时严格控制血糖,才能有效延缓进展、减轻症状。